俄罗斯正在经历一场可怕的海上战争,阻碍了其大国野心。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持续冲突主要集中在陆地和空中,这是一场激烈的地面战争,伴随着俄罗斯对民用基础设施的猛烈空袭,以及乌克兰逐渐增强的反攻。然而,这场战争中还有一个不太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战场——黑海。在这里,围绕海上控制权的较量中,俄罗斯遭遇了令人震惊的败北。
俄罗斯在黑海的失败对其全球战略的影响不容小觑。首先,这一失利极大削弱了莫斯科通过海军力量在全球范围内投射影响力的能力。在过去,俄罗斯一直试图利用黑海作为其进入地中海、进而影响全球的桥梁。然而,随着乌克兰在这一海域展开有效的反击,俄罗斯被迫收缩其海上力量,不仅限制了对乌克兰的封锁,也失去了对整个黑海的有效控制。这一结果,使得俄罗斯无法如其所愿地在黑海到地中海的海上通道中发挥影响,这也直接打击了其长期以来的战略目标。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这场败仗也迫使俄罗斯在全球海上力量的投射上,越来越依赖与中国的合作。随着其在黑海的实力削弱,俄罗斯在国际水域上逐渐处于不利地位,变得更像是中国的跟班。在一些联合军演和公海行动中,俄罗斯的角色似乎越来越微不足道,更多是扮演支持北京的“二号角色”。这无疑暴露了莫斯科在地缘政治上的一种无奈:在失去黑海控制权后,俄罗斯不得不更加依赖中国这一盟友,以弥补其海上力量的不足。
黑海之战
地缘政治理论的传统往往过于简化全球政治,尤其是从19世纪末起的一些学说,喜欢将国家简单地划分为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英国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爵士和美国理论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等人,将海权国家描绘成具有民主自由主义和自由贸易特征的国家,而陆权国家则常常被刻画为专制和军国主义的代表。这样的概括虽然在历史上被用来妖魔化敌对国家,但至今仍有不少人习惯将世界分为“海权”与“陆权”,并错误地认为海战与陆战是相互独立的。
这种二元划分使得人们对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的表现产生了一些误判。虽然莫斯科在陆地和空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这并不能掩盖它在黑海的严重挫败。俄罗斯被迫从乌克兰的海岸线撤退,将船只撤离前线远离冲突区。
正如我在《近水与远水:地缘政治中的海洋力量》一书中所述,海权国家面临两大挑战:它们必须控制靠近其海岸线的“近海水域”,同时,有能力的国家也会试图将影响力扩展到其他国家的“远海水域”。黑海正是这样一个封闭且相对较小的水域,周边国家包括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格鲁吉亚、乌克兰和俄罗斯。黑海的控制权几世纪以来一直充满争议,如今在俄乌战争中再次成为焦点。
2014年,俄罗斯通过占领克里米亚半岛,控制了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基地,从而将原本属于乌克兰的近海水域据为己有。这使得俄罗斯得以干扰乌克兰的贸易,尤其是对非洲的谷物出口。然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土耳其通过合作,允许货船通过它们的近海水域,再穿越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地中海,部分抵消了俄罗斯的封锁企图。
尽管俄罗斯的封锁措施严苛,乌克兰在2024年第一季度仍通过这些邻国的海域出口了520万至580万吨谷物,虽比战前每月约650万吨的出口量有所减少,但远高于2023年夏季出口量下降到200万吨的最低谷。这主要得益于限制俄罗斯对黑海乌克兰近海的控制,以及俄罗斯对攻击北约国家船只可能引发后果的顾虑,使得乌克兰得以继续利用远海获取经济利益,从而维持其经济的部分运转。
对普京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令人沉痛的打击。俄罗斯不仅未能有效阻止乌克兰的出口,还遭到了乌克兰海军的直接袭击。自2022年2月以来,乌克兰运用无人攻击艇成功击沉或损坏了多艘俄罗斯军舰,大约15艘俄罗斯战舰在黑海折戟沉沙,这对俄罗斯原本拥有约36艘舰艇的黑海舰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俄罗斯被迫限制塞瓦斯托波尔的使用,将舰艇撤往黑海东部,更无法有效利用那些曾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占领的近海水域。这次失利仅是俄罗斯海军在历史上多次尝试投射海上力量而遭遇失败的最新例子。早在1905年,俄国海军就因对日战争中的惨败而震惊,而即便没有遇到彻底失败,俄罗斯的海军力量始终受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与英国皇家海军合作,俄罗斯也只能对德国在波罗的海的活动和土耳其在黑海的贸易进行有限打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的波罗的海和黑海港口几乎全部被封锁,许多船只不得不作为炮兵支援或用于近海战斗。冷战时期,苏联虽然建造了导弹艇和航空母舰,但远海力量更多依赖潜艇,其地中海舰队的首要任务是防范北约对黑海的渗透。
而今,俄罗斯在黑海的控制权已经名存实亡。它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在这个曾经的“安全海域”行动自如。这一系列的损失不仅削弱了俄罗斯在黑海的存在,也限制了其通过黑海向地中海投射海军力量的能力,彻底改变了这一战略水域的力量对比。
向中国让出船长职位
面对在黑海后院的严重损失,以及在近海海域中日益显露的弱势地位,俄罗斯只能选择与同样大力投资远洋海军的中国展开合作,以寻求在远洋海域的力量投射。2024年7月,中俄两国就在南海举行了一场联合海军演习,明确地展现了这种合作的深化。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部战区的王广正将领在谈及这次演习时表示:“中俄联合巡逻促进了两国在多个方向和领域的深入务实合作。”展望未来,他还称这次演习“有效提高了双方共同应对海上安全威胁的能力”。
从军事角度来看,这种合作对俄罗斯来说确实有其实际意义,是一种互利互惠的海上力量投射安排。然而,毋庸置疑,其中的主要受益者仍然是中国。在联合行动中,俄罗斯的海军力量得以融入中国主导的战略体系,承担特定区域的职责。特别是在远洋海域,中国借助俄罗斯的协助来加强自身的海上投射能力,俄罗斯则通过这次合作保持了一定的存在感,但更多是扮演辅助角色。
对中国而言,俄罗斯的合作可以提供北部近海的战略纵深,尤其是在确保北冰洋通道方面。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冰减少,北冰洋正逐渐成为一条新的重要航道,对中国通向欧洲和北美洲的商业航运有重大意义。而俄罗斯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中国进入这片新兴航道的天然合作伙伴。但俄罗斯在这个关系中的地位仍然只是合作伙伴,无法掌握主导权。只有当这些战略利益与中国的需求相吻合时,莫斯科的战略目标才能得到部分实现。
更重要的是,中俄在远洋的海上力量合作实际上是围绕经济利益展开的。中国可能会借助俄罗斯的力量来保护其在非洲、太平洋、欧洲和南美洲的经济利益,但并不可能为了俄罗斯的战略目标而损害这些利益。俄罗斯的作用更多是补充中国的全球战略,而非主导自己的远洋野心。
可以肯定的是,俄罗斯在远海也有自身的经济利益,尤其是在萨赫勒地区和撒哈拉以南非洲,这些地区对其资源控制和地缘政治布局至关重要。中国的日益增强的印度洋海军力量同样服务于保护这些区域的经济活动,这意味着中俄在非洲的合作存在利益交集。然而,尽管有这些交集,整体合作仍是由中国主导,俄罗斯只能在符合中国更大经济和战略利益的前提下得到有限的支持。
目前,俄罗斯在黑海附近是其唯一可以独立投射海军力量的水域,进入非洲和印度洋等远海的努力则只能以中国的合作伙伴身份进行,而中国也牢牢掌握了决定合作条款的权力。即便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地面战中最终取得胜利,也难以弥补其无法独立投射跨洋力量的现实。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的局限已经逐渐显现,它的远洋海军梦想似乎只能靠依附中国来实现,而不再是以往那种自信的强国姿态。
作者简介:科林·弗林特炒股杠杆网站,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政治学杰出教授
乌克兰黑海俄罗斯中国海军发布于:江苏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